▌筆譯日常 ▌
我時常會拿「跑步」來比喻「筆譯」,尤其是用來比較一般的譯案與書籍翻譯。
多數的譯案篇幅有限,有如短跑,即便是相當多字數的譯案,其實也多能分成數個篇幅,且篇幅間的連貫性不強,例如我過往翻譯過公司的社會企業責任報告,即便全案字數多達三十萬字,但多個章節切分都是介紹公司每個部門各自的業務,所以我們團隊即將每個章節交給不同譯者處理,不僅能更快交出譯稿,同時也不會影響整份報告的呈現,就像是好幾場的短跑比賽,交給不同的選手去跑一般。
書籍翻譯則截然不同,更像是場五千公尺的長跑,儘管書籍也分成多個章節,但章節內容往往環環相扣,如果前後章節交給不同譯者處理,便時常會出現劇情無法連貫,或單一名詞多種譯法的情形,所以出版社都偏好由一名譯者一次處理十萬字以上。
出版社挑選譯者時多會請應聘者試譯一、兩頁,許多人不僅能提供精確的譯文,同時還能展現各種巧思,譯得嚇嚇叫,連譯者自己都嘖嘖稱奇,但編輯卻仍常常會踩雷,遇到譯者在最後一刻承認自己無法勝任,更可惡的是直接消失,這些天才譯者們究竟怎麼了呢?
如果用「跑步」的比喻去想或許就能理解,因為我們只能測驗一百公尺,卻要找五千公尺的參賽選手,實際上許多能把一百公尺跑好的人,五千公尺根本連跑都跑不完。
譯文因為已公開出版,所以不情願也得接受公評,但應該不是將五千公尺賽跑過程中的每一公尺都拿出來細細檢討,即便為了盡善盡美而這樣做,也該就事論事,而不會將譯者的職涯和人格都一併批評。
批評真的很容易,毀掉的卻是別人一輩子的熱情與奉獻。